呼吸閥整體試驗承壓的分析說明
石油儲罐是石油化工行業的重要設備,呼吸閥作為儲罐上的安全附件受到重視。由于環境溫度的變化,必然引起油
罐氣體空間內壓發生變化,為此需要用呼吸閥來控制一定壓力,以減少油罐小呼吸損耗。在收發油作業時呼吸閥也
可以減少油罐的大呼吸損耗,因此在一定壓力范圍內,呼吸閥既能減少油料的蒸發損耗,同時又對油罐安全起到保護
作用。由于呼吸閥的設計、生產的標準關系到油庫的安全,其中閥體的水壓試驗壓力又是重要的設計標準參數之一,
為此就 SY /T0511) 1996《石油儲罐呼吸閥》標準中規定的呼吸閥閥體水壓試驗壓力為0.2 MPa進行論證,從而
使其能夠更好地服務于生產和滿足石油化工安全的需要。
呼吸閥閥體水壓試驗標準SY /T0511) 1996《石油儲罐呼吸閥》中規定呼吸閥閥體水壓試驗壓力為0.2MPa,而老
標準SY7510) 87《石油儲罐呼吸閥》中規定呼吸閥閥體水壓試驗壓力為0. 9 MPa。關于呼吸閥閥體水壓試驗究
竟應該承受多大壓力,一直存在爭論。一種觀點認為儲罐僅能承受2MPa的壓力,所以呼吸閥能承受0.2MPa就足夠了;
另一種觀點認為呼吸閥是油罐上的安全附件0.2MPa滿足不了爆炸所承受壓力的需要,閥體水壓試驗壓力應0.9MPa。
1、呼吸閥的分析壓力試驗的必要性:阻火呼吸閥閥體需分段進行兩種壓力試驗,即按SY /T0511) 1996《石油儲
罐呼吸閥》標準中規定呼吸閥閥體進行.2MPa的水壓試驗和按SY /T0511) 1996《石油儲罐阻火器》標準中規定
阻火器殼體進行0. 9 MPa的水壓試驗。結構上兩種水壓試驗根本無法在同一閥體內進行,這是因為在呼吸閥和阻火
器交界處無法進行密封,只有在同一壓力下進行的水壓試驗才能夠實現。所以要保證阻火器和呼吸閥能同時正常使
用, 阻火呼吸閥閥體必須進行0. 9 MPa水壓試驗。
2、爆炸壓力分析:罐進行收發油作業或溫度變化必然引起呼吸閥的動作,當殘留在呼吸閥內部的可燃氣體達到爆炸
濃度極限時,遇火星或明火就會引起爆炸。這種化學爆炸會產生較高的溫度,并使壓力劇增,具有較強的破壞性。爆炸
產生的最大靜壓就是實驗室中使用封閉球 體測定的定容爆炸壓力10.1%的瓦斯空氣混合氣體測定得到的定容爆炸
力大約為0.71 ~0.81MPa。1952年舒爾茨-容霍夫 ( Schu ltze-R honho f)在美國一個廢棄礦井進行了兩次瓦斯濃度
為9.5%、積聚區域300m2的大型爆炸試驗,爆炸測得峰值壓力為1.01MPa ,火焰傳播速度接近1000 m /s。可燃氣體
燃燒產生的熱使燃燒峰面前方的氣體受到壓縮,產生一個超前于燃燒鋒面的壓力波,該壓力波以當地音速向前傳播,行
進在燃燒峰面前稱為前驅沖擊波。壓力波作用于未燃氣體,使其溫度升高,從而使火焰的燃燒速度進一步加快。層層
產生的壓力波 相互追趕并疊加,形成具有強烈破壞作用的沖擊波。
3、爆炸壓力與計算:油品蒸氣與空氣形成的爆炸性氣體混合物遇明火發生爆炸,爆炸時產生的壓力與容器類型和
油品蒸氣的濃度有關。試驗證明體積均為283m3 的不同類型油罐,發生爆炸時的壓力則不一樣,球形罐發生爆炸時壓
力大于錐頂罐和滴狀罐(見下表)。
各種油罐爆炸的最大壓力
名稱 |
罐內平時壓力(MPa) |
罐內最大耐壓強度(MPa) |
爆炸蒸汽壓力(MPa) |
錐頂罐 |
0.315 |
0.014 |
0.733 |
滴狀罐 |
0.420 |
0.733 |
|
球形罐 |
2.440 |
3.250 |
一般情況下,油罐的耐壓強度越大其爆炸壓力也就越大經對66號汽油在常溫 ( 11~ 13℃ ) 和常壓條件下進行的
不同濃度爆炸壓力進行試驗,其結果(見下表和下圖)表明各種油罐爆炸的最大壓力和油氣在不同濃度下所產生的最
大爆炸壓力均大于0. 2MPa,呼吸閥作為油罐的安全附件應等強度連接因此呼吸閥水壓試驗壓力為 0. 9 MPa是合理的。
油蒸氣在不同濃度下的爆炸壓力
汽油在空氣中的濃度體積百分比 % |
最大爆炸壓力 MPa |
<1.35 |
不爆炸 |
1.58 |
0.556 |
1.60 |
0.584 |
2.04 |
0.750 |
2.58 |
0.785 |
2.70 |
0.825 |
3.00 |
0.818 |
3.01 |
0.835 |
3.08 |
0.825 |
3.24 |
0.811 |
3.40 |
0.806 |
3.86 |
0.800 |
4.24 |
0.780 |
4.70 |
0.557 |
5.04 |
0.157 |
5.46 |
0.110 |
5.84 |
0.108 |
6.08 |
0.068 |
6.48 |
0.058 |
>6.96 |
不爆炸 |
注:汽油濃度由紅外線分析儀測定。
濃度壓力爆炸曲線圖
根據丙烷在容器中爆炸的化學反應方程式,計算出丙烷在容器中爆炸可能產生的壓力。
丙烷化學反應方程式為: C3H8 + 5O2 + 18. 8N2 = 3CO2 + 4H2O+ 18. 8N2
爆炸后壓力為: Pm ax = T max T0 # P0 # n m
式中 Pmax —爆炸后最大壓力,MPa;
Tmax —爆炸后最高溫度 (按下表選取 ), K
P0 —爆炸前壓力 (P0 = 0. 1MPa);
T0 —爆炸前溫度 (T0 = 293 K)。
由反應式可知爆炸前氣體摩爾數 m = 24. 8, 氣體摩爾數 n = 25. 8。
不同物質爆炸后的最高溫度
物質 |
燃燒溫度(℃) |
物質 |
燃燒溫度(℃) |
甲醇 |
1100 |
丁烷 |
1982 |
乙醇 |
1180 |
天然氣 |
2020 |
乙炔 |
2325 |
石油氣 |
2120 |
乙烯 |
2102 |
原油 |
1100 |
丙烯 |
2065 |
汽油 |
1200 |
甲烷 |
1963 |
重油 |
1000 |
乙烷 |
1971 |
氫 |
2130 |
丙烷 |
1977 |
煤氣 |
1600~1850 |
由上面式中計算得到Pmax = 0. 8 MPa因此呼吸閥水壓試驗壓力為0. 9 M Pa是合理的。
4、試驗測定呼吸閥閥體承壓能力:
呼吸閥閥體承壓能力可通過試驗測出,即在呼吸閥負壓閥體中間位置貼上兩片應變片,然后向全天候呼吸閥內通入
含有體積濃度 ( 4. 3 ±0. 215% )、初壓為 0. 1 MPa丙烷蒸氣混合氣進行最少13次一組的爆炸試驗,這是因為混
合氣體爆炸產生最強的火焰傳播效應不一定產生最大的爆炸力。試驗裝置見下圖。
呼吸閥閥體承壓試驗圖
分別測出13次爆炸閥體產生的線應變E1和環應變 E2,然后計算出閥體內的壓力。( 1)計算閥體壁厚根據GB-150)
98《鋼制壓力容器》中的規定,計算 DN200呼吸閥閥體承壓能力為0.9 MPa時的閥體壁厚。
D= PDc /( 2[ R ] t U- p ) @ 1 /cos A
Dn = D+ C
式中 D —閥體計算厚度, mm;
P —設計壓力, M Pa;
Dc —錐殼大端內徑, mm;
[ R ] t—設計溫度下的許用應力, MPa;
U— 焊縫系數; 無量綱;
A—錐殼半頂角;
Dn —閥體名義厚度, mm;
C—厚度附加量 (C = C 1 + C 2 ), mm;
C1 —厚度偏差, C1 = 2 mm, mm;
C2 — 腐蝕裕量, C2 = 1 mm, mm。
由式上面公式計算阻火器殼體承壓能力為0.9MPa時的閥體壁厚為 Dn = 12 mm。
計算閥體呼吸閥閥體閥體爆炸后壓力:通過試驗測得呼吸閥爆炸后在閥體上的線應變和環應變,然后通過公式計
算出呼吸閥閥體的承壓能力, 計算結果見如下表下圖:
試驗數據處理結果
序號 |
線應變(10-6mm) |
環應變(10-6mm) |
壓力(pa) |
1 |
55.0 |
25.0 |
51.4 |
2 |
56.0 |
24.0 |
52.0 |
3 |
55.6 |
24.2 |
51.8 |
4 |
57.8 |
23.1 |
53.3 |
5 |
54.6 |
25.4 |
51.1 |
6 |
58.3 |
27.0 |
54.7 |
7 |
56.9 |
26.7 |
53.4 |
8 |
55.2 |
24.9 |
51.5 |
9 |
56.1 |
25.2 |
52.4 |
10 |
57.2 |
25.3 |
53.3 |
11 |
56.8 |
24.9 |
52.9 |
12 |
57.9 |
26.1 |
54.1 |
13 |
57.1 |
25.5 |
53.3 |
爆炸試驗數據圖:
RH = {E /( 1- L 2 ) }# (E1 + LE2 ) ( 4)
RH= PDz /2Dn (5)
P = 2Dn # RH /Dz (6)
式中 Dn—呼吸閥壁厚, Dn = 12 mm;
E —彈性模量, E = 10. 29MPa;
L — 泊松比, L= 0. 27;
D2 —閥直徑, D 2 = 320mm;
E1 —應變, mm;
E2—環應變, mm。
通過試驗測定線應變 E1 和環應變 E2 可計算出一組壓強的數據,取13次平均值 52.75 M Pa為呼吸閥爆炸后的承壓能
力。通過對 DN200呼吸閥的結構特點及使用工況分析,并以 DN200閥為例進行計算和試驗分析, 計算和試驗數據的果
均大于0.2 MPa,老標準 SY7510) 87《石油儲罐呼吸閥》關于呼吸閥閥體水壓試驗為 0.9 MPa是合理的。
- 上一篇:呼吸閥應用中出現超壓或真空原因的分析 2016/11/20
- 下一篇:全天候防爆呼吸閥的作用及維護 2016/11/17
免責聲明:
上述文章素材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僅供參考,交流學習之目的。